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早期联合替罗非班治疗轻中度急性缺血性卒中及各TOAST亚型的效果研究
- 获取途径
- 作者
-
吕洋
柳燕
李宏伟
臧洁
宋金东
- 作者单位
-
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中医医院神经内科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生物医学科学学院省医药生物技术研究中心
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 刊名
-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 年份
- 2023
- 卷号
- 第1期
- ISSN
- 1008-5971
- 关键词
-
缺血性卒中
阿替普酶
替罗非班
静脉溶栓
- 分类号
- R743.3;R345.63
- 摘要
- 目的 探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早期联合替罗非班治疗轻中度急性缺血性卒中及各TOAST亚型的效果。方法 选取2020—2021年青岛市黄岛区中医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轻中度AIS患者30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常规组和替罗非班组,每组150例。按照TOAST分型将两组患者进一步分别分为小动脉闭塞型、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心源性栓塞型、其他已知原因型+不明原因型亚组,其中常规SAO亚组70例、常规LAA亚组45例、常规CE亚组30例、常规其他亚组5例,替罗非班SAO亚组60例、替罗非班LAA亚组51例、替罗非班CE亚组33例、替罗非班其他亚组6例。常规组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基础上予以常规治疗。替罗非班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于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2 h联合替罗非班治疗。比较常规组与替罗非班组及各常规亚组与替罗非班亚组入院时、治疗7 d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和治疗90 d后改良Rankin量表评分、预后、安全性指标〔颅内出血、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及死亡率〕。结果 常规组与替罗非班组治疗7 d后NIHSS评分分别低于本组入院时,且替罗非班组低于常规组;替罗非班组治疗90 d后mRS评分低于常规...更多
- 目的 探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早期联合替罗非班治疗轻中度急性缺血性卒中及各TOAST亚型的效果。方法 选取2020—2021年青岛市黄岛区中医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轻中度AIS患者30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常规组和替罗非班组,每组150例。按照TOAST分型将两组患者进一步分别分为小动脉闭塞型、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心源性栓塞型、其他已知原因型+不明原因型亚组,其中常规SAO亚组70例、常规LAA亚组45例、常规CE亚组30例、常规其他亚组5例,替罗非班SAO亚组60例、替罗非班LAA亚组51例、替罗非班CE亚组33例、替罗非班其他亚组6例。常规组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基础上予以常规治疗。替罗非班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于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2 h联合替罗非班治疗。比较常规组与替罗非班组及各常规亚组与替罗非班亚组入院时、治疗7 d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和治疗90 d后改良Rankin量表评分、预后、安全性指标〔颅内出血、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及死亡率〕。结果 常规组与替罗非班组治疗7 d后NIHSS评分分别低于本组入院时,且替罗非班组低于常规组;替罗非班组治疗90 d后mRS评分低于常规组,预后良好者占比高于常规组。常规SAO亚组与替罗非班SAO亚组治疗7 d后NIHSS评分分别低于本组入院时,且替罗非班SAO亚组低于常规SAO亚组;替罗非班SAO亚组治疗90 d后mRS评分低于常规SAO亚组,预后良好者占比高于常规SAO亚组。常规LAA亚组与替罗非班LAA亚组入院时、治疗7 d后NIHSS评分及治疗90 d后mRS评分、预后良好者占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常规LAA亚组、替罗非班LAA亚组治疗7 d后NIHSS评分分别低于本组入院时。常规CE亚组与替罗非班CE亚组入院时、治疗7 d后NIHSS评分及治疗90 d后mRS评分、预后良好者占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常规CE亚组、替罗非班CE亚组治疗7 d后NIHSS评分分别低于本组入院时。常规组与替罗非班组IH发生率、sICH发生率、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常规SAO亚组有1例发生IH,无sICH、死亡发生;替罗非班SAO亚组无IH、sICH、死亡发生。常规LAA亚组与替罗非班LAA亚组IH发生率、sICH发生率、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常规CE亚组与替罗非班CE亚组IH发生率、sICH发生率、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早期联合替罗非班治疗轻中度AIS患者安全有效,尤其对于SAO患者,建议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2 h联合替罗非班以降低致死率、改善患者预后。收起
- 文献类型
- 期刊
- 浏览量
- 42
列表公用js
卡片页统计
发文期刊《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早期联合替罗非班治疗轻中度急性缺血性卒中及各TOAST亚型的效果研究》历年引证文献趋势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