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学者_山东第一医科大学机构知识库
专家学者_山东第一医科大学机构知识库
高级检索 在检索结果中检索
全部字段 题名 作者 关键词 摘要 学术ID
乳腺癌微钙化形成机制及临床意义研究进展
作者
刘恩钊 郑美珠 董阳 杨奔 李永清
作者单位
山东省肿瘤防治研究院(山东省肿瘤医院)乳腺外科二病区,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
刊名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年份
2025
卷号
第32卷
期号
第5期
页码
316-322
ISSN
1673-5269
关键词
乳腺癌 微钙化 上皮间充质转化 骨转移 分子分型 预后
分类号
R737.9
摘要
目的 探讨乳腺癌微钙化的形成机制、临床意义以及与预后的关系,为微钙化在乳腺癌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 以“microcalcifications in breast cancer, breast microcalcification”为英文关键词,以“乳腺癌、乳腺微钙化、微钙化机制”为中文关键词,检索PubMed及中国知网数据库2008-2024年发表的相关文献。纳入标准:乳腺癌伴微钙化相关文献;乳腺癌预后相关文献。排除标准:重复和数据陈旧的文献。最终共纳入文献57篇。结果 乳腺微钙化是一种钙盐沉积,与乳腺良恶性肿瘤的发生密切相关,乳腺中存在成骨细胞或破骨细胞样细胞,这可能与上皮间充质转化有关,乳腺癌微钙化的形成与成骨细胞的分化有着密切联系。线样分支样钙化与腋窝淋巴结转移、雌激素阴性及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阳性显著相关,微钙化的存在与原位癌显著相关,但尚存在争议。患乳腺癌的风险随着微钙化簇数量增加而增加,伴有微钙化的患者预后相对较差,且发生腋窝淋巴结转移的风险较高。结论 微钙化的形成机制与细胞活性和肿瘤发展密切相关,可能涉及多种生物分子机制调控等,而这种微观变化会对乳腺癌及其骨转移的发生...更多
文献类型
期刊
列表公用js 卡片页统计
相同作者单位文献
专家学者_山东第一医科大学机构知识库
卡片页统计